《外國人看戲英文字幕不能少》引起讀者反響,尤其在戲曲界引起關注。將于本月中旬舉辦“名家名劇月”系列戲曲演出的東方藝術中心有關人士昨天告訴記者,幾家參加“名家名劇月”演出的上海及外地戲曲院團在看了本報報道之后,都主動聯系他們,表示將為此次參加演出的劇目提供雙語字幕。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僅各戲曲院團在常演劇目的字幕雙語化程度上有較大差別,對于已有英文字幕的劇目,在演出中英文字幕的使用率也大不相同。如今的演出,外國觀眾時常自發前來觀賞,不像以前只要有外賓來看戲,外事單位或旅行社都會事先聯系、打招呼,請劇院作好準備。所以現在有些院團即使是常規演出,只要劇場條件許可,都會配上英文字幕。但也有些院團雖然有一些劇目制作了英文字幕,但在常規演出中都不使用,以至于院團對于自己究竟哪些劇目配有英文字幕也不太清楚。記者了解,有幾部已被劇團“確認”是沒英文字幕的戲,經認真“查找”,最后被發現其實早就制作了英文字幕。
但大部分劇目還是沒有英文字幕。有圈內人士認為,從東方藝術中心反饋的情況來看,本報的報道對于戲曲演出字幕的雙語化會有很大的推動,不過也要避免在字幕雙語化的問題上出現“形式主義”——隨隨便便找人翻譯一下,就算是有“雙語字幕”了。
上海昆劇團團長郭宇對本報記者 談了看法。英文字幕首先要抓質量。戲曲唱詞翻譯難度很高,絕不能粗制濫造,而是應該精益求精。不僅要求翻譯者有很好的英文水準,還要求對古典文學以及傳統戲曲有一定的了解,要表現出傳統戲曲特有的意境、韻味,否則,翻譯出來的唱詞不僅會詞不達意,甚至與戲中表達的意思南轅北轍。這恐怕也是一些劇團制作了英文字幕,發現問題不少,所以使用率很低的一個原因。
其次,英文字幕翻譯完成后,要請精通英語的戲曲專家審閱。在國內,這方面的專家相當難得,但一定要有人來“咬文嚼字”,避免讓觀眾一眼就挑出毛病來的窘況。
還有,劇場(chang)打字(zi)幕(mu)也很(hen)關鍵。觀(guan)(guan)眾經常發(fa)現,字(zi)幕(mu)不是打快就是打慢,于是唱詞便張冠李戴,令觀(guan)(guan)眾莫(mo)名其妙,十分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