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中餐閃亮登場需要熱身式 菜名翻譯眾口難調
體育新報 國際奧委會在今年6月份批準北京奧運會上中餐歷史性地占到30%的比重,這在奧運餐飲中首次打破了西餐獨踞天下的格局,而且也成為中餐走向世界的最佳契機。但是國際奧委會對奧運食品的要求非常嚴格,中餐要想進入奧運會還有不少困難要克服。
大前提:麥當勞橫亙面前 根據規定,國際奧委會在餐飲方面的唯一合作伙伴是美國的麥當勞公司。按照以往慣例,麥當勞公司將在奧運村主餐廳、主新聞中心和奧林匹克公園公共區設立四家餐廳,這些餐廳將與北京市內的麥當勞餐廳一起,為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教練和觀眾等提供餐飲服務。
這是麥當勞連續第七次贊助奧運會,豐富的經驗讓麥當勞在奧運會餐飲的各個環節游刃有余。若不是北京奧運會有30%的中餐比例,那么其他中國餐飲企業連進入奧運會的機會都沒有,因此避免和麥當勞直接沖突是中餐企業首先要注意的要點。
硬規定:五個條件 中餐雖然種類繁多,但和奧運餐飲的標準還相差甚遠,因此中烹協結合北京奧組委的意見,提出了推薦進入奧運食譜的“五大原則”,即體現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的理念;表現奧運餐飲對各國各地運動員群體的關愛;確保安全無事故,要做到運動員不因食用食譜中食品引發興奮劑檢測陽性,而且保證營養的合理性、菜肴的可口性;在滿足運動員比賽及工作人員完成任務的前提下,體現中國特色;還要本著節儉的原則。
具體而言,按奧運會慣例,為各國代表團準備的菜肴要標明原料產地,對產地進行長達兩年的跟蹤,調配料也要檢驗合格,確保生產安全;菜肴中維生素、蛋白質等營養成分要量化;烹調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簡單易學;制作供應快捷方便,便于工業化批量生產;且要適合分餐制。
因此,那些做工復雜,配料、輔料繁雜的中式菜肴就不太可能會出現在北京奧運會上,現實要求中餐也必須走向標準化的程度,近年來比較著名的中式快餐“真功夫”、“和合谷”都較為符合這個要求。
別看中餐只占了奧運食譜的30%,但是專家們為食品安全費的心思一點也不比那70%西餐少。中餐太復雜,用料復雜,還有很多輔料。使用的材料越多,隱性的不安全因素就越多,出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大。
小麻煩:菜名翻譯 為了使中餐能迅速為世界各地的運動員、教練員和官員們接受和認可,專家們還要做許多食品安全以外的工作,比如翻譯菜名。
外國人喜歡吃中國菜早已不是新鮮事,但他們進中餐館就餐遇到的麻煩更大,像“夫妻肺片”、“宮保雞丁”、“辣子雞丁”這些傳承已久、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菜名,要讓外國人在菜單上看明白指的是什么,著實費勁。
菜單翻譯的難度在于其中不少包含著中國的飲食文化,像“佛跳墻”等菜名大多有一段故事在里面。如果把這些都讓人看明白了,難度太大了。菜單只是起到提示作用,不可能翻譯得太長,如果只按中文字面簡單地翻譯成英文,就免不了會出現像“童子雞”那樣的笑話,而像“夫妻肺片”這樣的菜名,同樣很難按中文字面翻譯。
目前不少專家建議對中式菜肴的翻譯采取直譯的方法,比如咕老肉,英文直譯就是“豬肉在甜酸醬中”,宮保雞丁就是“雞肉在甜辣醬中”,然后在菜單上再寫上拼音,以及配圖
聲明:部分文章和信息轉載自互聯網,如果有版權沖突的地方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