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獲得2008年第18屆世界翻譯大會主辦權。這表明,隨著國家和社會對社會翻譯事業的日益重視與關注,中國翻譯事業已取得顯著成績。
從業人數:
2003年統計顯示,中國現有在崗聘任的翻譯專業技術人員約3.8萬余人,數十萬人以不同形式從事翻譯工作;
產業規模: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由各種經濟成分組成的翻譯服務單位有3000余家,年經營額約130億元人民幣。
資格認證:
2003年3月,國家人事部正式推出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納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統一規劃。該考試由中國外文局負責實施與管理。截止2005年上半年,參加考試人員已累計達到一萬多人次,考試語種從最初的英語擴大到英、法、日3個語種,俄、德、西、阿語的考試也將于2006年舉行。
行業標準:
中國譯協翻譯服務委員會與中國標準化協會聯合編制了中國翻譯領域的首批國家標準。
翻譯與媒體傳播:
新華通訊社、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外文局、中國日報、中央電視臺海外中心是中國目前最具翻譯實力的主流媒體。
翻譯與網絡傳播:
中國互聯網媒體誕生于2000年前后,使用外文發布新聞的主要有人民網(7個語種)、新華網(6個語種)、中國網(9個語種)、國際在線(39個語種)和英文的中國日報網站,目前每天更新外文信息上千條。
教育培訓:
中國目前除了綜合性大學普遍開設的外語專業教學以外,還有7所大學開設了專門的翻譯學院培養翻譯人才。各地民辦外語院校也為當地培養了大量翻譯人才。
翻譯出版與版權貿易:
中國版本圖書館資料室統計,1978年至1990年13年間,全國共出版翻譯類作品2.85萬種;1995年至2003年僅9年時間,翻譯類新書(不包括重譯和多版本譯著)數量迅速增長,達到了9.44萬種。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統計資料表明,1995年至1999年,中國外文圖書版權貿易量累計2.07萬項,1999年至2003年則達4.27萬項;2003年一年的外文版權貿易額為1.94億美元。
民族語文翻譯:
中國55個少數民族有21個民族擁有自己的文字。
中央民族語文翻譯局用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彝、壯等7種少數民族語言翻譯出版各類書籍。
中央(yang)人民(min)廣播電臺民(min)族廣播中心(xin)用蒙古、藏、維(wei)吾爾、哈(ha)薩克、朝鮮5種語言從(cong)事翻(fan)譯(yi)和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