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4月1日電(記者李美娟)同一條路的路名有3種甚至多種譯法,而且這種現象很常見。江西省翻譯協會副秘書長、南昌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賴袆華在與外國朋友的交往中發現,一些城市“一路多名”的現象弄得不少外國朋友暈頭轉向。
賴袆華認為,城市越來越開放,公共場所的外文標志使用也應規范起來,這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管理理念和服務理念。
采訪中,記者很容易就發現了同一條路的路名有多種譯法的現象。南昌市一條主干道——洪都北大道上相隔不到300米的3塊指路牌上,“洪都北大道”的英文標志竟有3種不同版本,分別是“HONGDU NORTH AVE”(全英文)、“HONGDU BEI AVE”(英文、漢語拼音混雜)、“HONGDU BEI DADAO”(漢語拼音)。再如“賢士二路”的道路指路牌一塊是英文、拼音混雜的“XIANSHI ER RD”,另一塊卻標成拼音、阿拉伯數字混雜的“XIANSHI 2 LU”。在八一大橋旁一塊路牌上,“八一大橋”被譯成“BAYIDA BRIDGE”。賴袆華告訴記者,“BRIDGE”本身就是“大橋”的意思,路牌中的那個“DA”純屬多余。類似不規范、錯誤百出的指路牌在南昌還有很多處。
賴袆華認為,公示語翻譯雖是細節問題,但關系到城市的對外開放形象和文明程度,不容忽視。他建議,有關部門聯合一些權威的翻譯機構,對各大城市的旅游景點、機場、車站、街道、商店等公共場所的英文標志進行調研,提出初步的翻譯方案,確定參照性標準翻譯文本,以規范各地公共場所的英文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