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眼中,這是一個引領著令人神往的生活方式的群體。英文里,最早的時候,他們被稱作self-employee,在香港,這個詞被譯作“自雇人士”,他們揮別了朝九晚五、被老板呼來喚去的生活,憑借超乎尋常的專業技能自食其力。后來他們又獲得了另一個更富浪漫色彩的稱謂freelancer,lance的原意是中世紀騎士手中的長矛———他們如自由騎士一般,戰事一起,便跨上戰馬為雇傭他們的領主馳騁拼殺。他們的工作方式,從前被稱為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家就是他們的辦公室。而當信息技術進一步發展,一臺安裝了無線網卡的筆記本成為他們唯一武器———這被稱為MO(Mobile Office,移動化辦公),看上去可能是迄今為止最為瀟灑飄逸的工作形態。而在中國內地,這個群體一直有一個頗為寫意而不失專業的命名———自由職業者。
走向群體自覺
“客戶的郵件里的要求,你可以選擇答應或者拒絕,但郵件一定要回復,不然你就違背了自由職業者起碼的職業道德。”“不要打聽同行的收入,打亂彼此的腳步。”……這是家住北京的網站開發師王先生對自由工作職業經驗的總結,他把它們叫作自由職業者的“行規”。像許多同行一樣,他靠從身邊的人脈關系和美國的外包項目網站“接活”為生。兩年前,他開始在網上開博分享自己的自由職業生涯,吸引來許多同道中人光顧,一同探討如何更有效地接活,項目時多時少該如何消費,還有經濟危機究竟對自由職業有多大影響……
越來越多渴慕自由生活的年輕人加入到了自由職業者的陣營,從自由撰稿人、自由攝影師、自由插畫家到電腦程序員、網站開發師、平面設計師再到營銷顧問、房產經紀人、注冊會計師、律師……零點公司的調查數據顯示,幾年前,北京自由職業者的總人數就已近20萬。而成長的不只是數目,北京的自由職業者也開始告別散兵游勇、各自為戰的生態,向有著自覺身份認知的職業化群體蛻變。
近幾年出現的雅特士、任務中國、威克中國等網站,開始成為自由職業者,特別是基于網絡工作的freelancer的集散地。平面設計師黃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開始自由工作的時候也就靠身邊的朋友接活,逍遙自在每天睡到日曬三竿頭,只在有活時加加班。可到后來沒活接的時候就開始心慌,這些網絡平臺給我提供了許多機會,那里牛人云集,對我來說也是學習和提高。” LOGO設計、Flash制作、網站建設、程序設計、翻譯、方案策劃……這些網站提供大量的項目,不只解決了項目來源問題,也讓自由職業者在共同的平臺上建立起彼此間的認同。
其實在美國,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自由職業已是普遍的社會潮流,不僅在本國受尊重,還有許多個人、企業將項目外包給印度、中國等低勞動力成本國家的自由職業者。他們的自由職業者項目網絡平臺已建設多年,運作成熟,如赫赫有名的Glance.Com,GetaFreelancer.com。知名的自由職業者也擁有豐富的職業經驗,他們建立博客,分享工作和生活感悟。自由職業早已是擁有健全職業規范的工作。而在北京,自由職業者的職業化也在全球化的影響中走向群體自覺。
“組團”作戰成趨勢
自由翻譯陳先生在北京的家中接下一個網站開發項目后,將項目的要求發送給四川的網站開發人員汪先生,一周后汪先生把搭好的網站框架交給軟件設計師劉先生,不久,美術設計師姜先生在寧波完成了網站的美術設計部分。而最后,遠在北京的陳先生又將網站中的文字翻譯稿交給網站開發,(上接B1版)漢化版本也緊接著新鮮出爐了———這就是陳先生領導下的一個自由職業者團隊完成的一個項目的工作流程。所有的操作借助網絡完成,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份額,每個人“神圣”的自由都沒有受到侵犯。隨著自由職業者的職業化和群體認同的加深,類似的自由職業者“組團”現象越來越多了。
營銷顧問趙先生主要專業方向是為公司提供短期項目的方案策劃和市場執行,他組織過另外一種形式的本地化“自由職業者聯盟”。在為客戶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他發現這些公司除了營銷之外,在IT、設計、法務等層面也存在著對自由職業者的需求,而他身邊的朋友中零散有些這些方面的自由職業者,但在信賴度、信息、時間方面雙方無法實現對接。他便牽頭通過人脈關系在北京建起這個聯盟,實現了彼此之間的資源共享,讓自由職業者,特別是一些新人得到更多的“接活”機會。趙先生說,他身邊還存在許多類似的“自由職業者聯盟”,他的一個獵頭朋友曾經組建過臨時的自由職業團隊為客戶服務;一個知識產權律師,為某公司提供知識法律服務,而知識產權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技術、管理、經營都需要臨時性的配套人才,在企業領域又不存在相關的綜合配套服務的公司,自由職業者團隊成為最佳的選擇,“戰時聯盟”隨之建立。
攜手尋求更多理解
除了工作上的組團合作,自由職業者們還在聯手做另一件事:尋求更多的理解。雖然社會心態越來越開放,但是深入理解自由職業者真實生存狀態的人其實并不多。年紀較長的人把他們等同于“無業游民”,年齡較輕的人會把他們的生活想像得過于理想和浪漫,而其實,自由職業者在自由之外,承受著不同于上班族的另外一種壓力,他們中間的許多人身上存在著嚴重的孤獨感。而對彼此生活了然于心的同道中人無疑是最合適的交流對象,自由職業者之間業務之外的溝通也開始變得多起來。
在(zai)美國已經出現了自由職(zhi)業者合伙辦公(co-wokong)的(de)(de)潮流,既能彼此激(ji)發創意(yi),又能互相傾述和尋求支持(chi)。王先(xian)生(sheng)說,這是理想的(de)(de)模式,但北京還沒有(you)。現在(zai)做的(de)(de)比較多(duo)的(de)(de)是,本城的(de)(de)同行不定(ding)期地(di)聚會聊聊天,能驅散(san)一(yi)(yi)些孤獨感,而之所以(yi)在(zai)網上開博客也是為(wei)了與更多(duo)同行分享(xiang)共同的(de)(de)“驕傲與困惑(huo)”。趙先(xian)生(sheng)則說:自由職(zhi)業者生(sheng)存狀態的(de)(de)改善(shan),不只需要同行之間的(de)(de)交(jiao)流和支持(chi),也需要社會更多(duo)理解和人(ren)們觀念的(de)(de)進(jin)一(yi)(yi)步轉變。
聲(sheng)明:部分(fen)文章(zhang)和信息轉載(zai)自(zi)互(hu)聯網(wang),如果有(you)版(ban)權沖(chong)突的地方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jin)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