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差:八千萬學子習外語 翻譯人才缺九成
3月18日至19日,國際譯聯執行委員會在比利時召開會議,會議一致通過了將于2008年在中國召開的第18屆世界翻譯大會的主題為:翻譯與文化多元化。中國翻譯事業發展比肩世界,但我國翻譯人才短缺現狀卻不得不引起重視。
來自中國翻譯協會的資料顯示,全國職業翻譯4萬多人,相關從業人員超過50萬,專業翻譯公司3000多家,但勝任翻譯工作的人才缺口卻高達90%。市場上以各種形式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很多,但真正有水平、受過專業訓練的翻譯人才很少,高水平的翻譯大約只占總數的5%甚至更少,能夠勝任國際會議口譯任務的專業人員就更少。
翻譯能力的薄弱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交往中幾個急需解決和必須面對的問題之一。
外語、翻譯:一“熱”一“冷”的反差
一方面是在考試等多種利益鏈下,全民皆為外語忙。50%的非英語專業的在校學生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英語學習上,同時各類外語培訓機構、培訓考試五花八門;另一方面,在需要用外語來提升國家軟實力、向海外傳播中國文化的一些部門,外語人才卻面臨質量下降和數量短缺的問題。
“我們一直在招聘高級翻譯人才,目前國內能熟練地在商務活動、會議中擔任翻譯的高級人才實在是太少了。”京城一家翻譯公司的人事主管何先生對記者說。
外研社編輯蔣女士也同樣感慨:“精品譯著越來越少。有些稿子,初看感覺譯得還不錯,細看就會發現,其實很多內容都是把前人的作品直接拿來用。比如文學類翻譯需要經過再創作,才能形成新的詞句。”
91歲高齡的翻譯家楊憲益一直關注著文學翻譯事業。在與記者聊天的過程中,老先生不時強調:“過去,從事翻譯的人,不僅中英文基礎好,而且還有濃厚的文學興趣。比如錢鐘書先生,不僅博覽群書,還有著深厚的中文功底,他的譯作具有很強的權威性。而現在的社會環境過于浮躁和喧囂,人們知識儲備不夠,做事卻急功近利,這是高端翻譯人才缺乏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翻譯的過程中,語言并不總是第一位的。懂外語,卻并不一定能做好翻譯。首先要愛文學、懂文學,然后才可能投入到這項事業中來。翻譯是項艱苦而寂寞的事業,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否則很難享受到翻譯的樂趣,也就無法完成從翻譯匠到翻譯家的飛躍。”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許鈞表達了自己對文學翻譯的看法。
文字之外的翻譯問題
許鈞認為,在譯事表層昌盛的背后,一些文字之外的問題須引起重視。首先是版權的盲目引進。文學翻譯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通過翻譯,吸收異域的文化精華,豐富我們的民族文化。在這個意義上,較之于如何譯,譯什么的問題顯得更為重要。從翻譯出版界的現狀看,在引進版權上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主要表現為跟風、重復和輕率。其結果是,不少引進的圖書價值不高,有的甚至是毫無價值可言,造成了多重資源的浪費。
二是翻譯質量的多重失控。一些翻譯出版部門,缺乏嚴密、嚴格、嚴肅和科學的質量控制機制。從譯者的選擇,到譯文質量的評估,再到譯文的編輯把關和出版社領導對譯文的審定,翻譯的質量在許多出版社基本上處于失控的狀態,得不到保證,致使一些不合格的譯品輕易地出版,流入圖書市場,既造成了對原作者的傷害,也造成了對讀者利益的損害,同時更是對文化交流事業的一種褻瀆。
三是譯風的普遍浮躁。文學和社科著作的翻譯,若超越譯者的能力而一味求快,那么犧牲的必然是翻譯的質量。在這種搶時間搶市場求效益的大環境下,譯者也好,編者也罷,都普遍地缺乏“耐心”。為了快,為了出效益,不少譯者沒有讀懂原著就翻譯,見到難點避著走,人名地名順手翻,附錄索引隨意刪,加上責任編輯與出版社領導的放任甚或同謀,譯風就這樣一步步在浮躁中敗壞下去,而譯風普遍浮躁的結果,更是譯書質量的普遍粗糙。
四是翻譯人才的青黃不接。從學科設置看,翻譯目前還沒有專業的學科地位;從管理體制看,全國沒有一個翻譯的主管部門;從社會評價看,一部翻譯圖書獲得成功,全是原作者和出版社的功勞,譯者除了苦勞就是“錯”;從經濟效益看,精雕細琢、日譯五百字的翻譯大家是千字六十元,胡譯亂譯甚至抄譯也是千字六十元,更不用談業余從事翻譯的高校教師“翻譯不算成果”的學術評價慣例了。
現在國內注冊翻譯公司近3000家,僅在北京注冊的翻譯公司就有400余家,但大多規模很小,翻譯人員多是兼職,缺乏科學的管理方式,翻譯水平參差不齊。翻譯能力的薄弱對日益融入國際社會的中國而言,如果不給予充分重視,就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大問題,因為無法準確、及時消化來自國際上的巨大信息流,包括經濟和科技信息等,將會導致中國失去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內外共營“文化的翻譯”
不少翻譯家都表達了這樣的憂慮:中國雖是“翻譯大國”,卻遠稱不上“翻譯強國”,因為翻譯的總體水平不高,魚龍混雜,粗制濫造之作仍有很多。關鍵還在于要加強統一領導,應該通過翻譯資格認證等手段加強行業規范,保證翻譯工作的嚴肅性和高水準。人大、政協近兩年都陸續收到議案、提案要求國家明確一個部門統一管理涉及翻譯的共性問題。
2003年11月,國際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通過了由中國譯協翻譯服務委員會組織起草的《翻譯服務規范》國家標準,該標準成為中國第一部關于翻譯的國家標準。目前,中國譯協繼續推進行業準入制度的建立,正在推動通過第二部國家標準《翻譯服務譯文質量標準》和其他標準。與此同時,國家有關部門也加大了對翻譯工作者從業素質管理的力度。國家人事部先后頒發了《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暫行規定》和《二級、三級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實施辦法》,希望以此控制翻譯質量,遏制當前濫譯充斥的局面。但是,也有專家指出,頒布質量標準和推行考試制度,或許能對某些行業——如導游,口譯、同傳等,起到些許作用,對提高圖書翻譯,特別是文學和學術著作的翻譯水平,卻未必能夠見效。
許鈞認為,“我們的社會應該營造一種翻譯的環境,造就一種翻譯人才培養機制,讓這個事業得以傳承下去。現在我們往往以犧牲母語為前提的外語教育,建立在ABCD選擇題上的考試制度,只能培養出匠人。目前譯手風行,而真正的翻譯家稀缺,單純以考試為主的教育體制難辭其咎。在此,他呼吁,要加強引進翻譯批評。加強翻譯批評,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翻譯實踐向著健康方向發展,其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保證翻譯實踐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對一些盲目引進的價值不高、甚至有害于我國文化建設的圖書要細加分析,提出批評,讓翻譯成為真正的‘文化的翻譯’。如季羨林先生所強調的那樣,讓中國的翻譯事業,真正起到促進中華文明發展的作用。”
除了外部監管機制方面的進一步完善外,翻譯從業人員的自身素質也亟待提高。在半個多世紀之后的今天,當我們再翻開朱生豪譯本的莎士比亞作品、楊絳譯本的《唐吉訶德》……這些書仍然保持著青春,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與他們的譯文一樣,錢鐘書、傅雷、葉君健、董樂山等老一輩翻譯大師對其所從事的翻譯事業表現出的熱愛之情,以及他們不求名利、學養深厚、務求完美的譯風,都是后輩學習的楷模。
采訪結束時,楊憲益老先生表示,希望有更多喜愛翻譯的年輕人,投身到翻譯事業中來,克服浮躁心理,繼承老一輩翻譯家的精神,不斷增加知識儲備、提高文學素養,翻譯更多更好的國外優秀作品。同時,把我們的優秀文化傳播出去, 讓翻譯發揮溝通人們心靈的橋梁作用。
鏈接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高校設立了翻譯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點、博士研究生點,有些高校成立了翻譯系、翻譯學院;國家在1989年開始為翻譯研究設立基金項目;自1982年中國譯協成立后,全國各省及大中城市都先后成立了省市譯協,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內設了翻譯研究會,中國漢英語比較研究會內設了翻譯研究專業委員會;各種公開發行的翻譯期刊、外語期刊發表了數量眾多的翻譯研究文章,多家出版社出版了200多種翻譯教材和翻譯論著。
■中國版本圖書館資料室統計,1978年至1990年13年間,全國共出版翻譯類作品2.85萬種;1995年至2003年僅9年時間,翻譯類新書(不包括重譯和多版本譯著)數量迅速增長,達到9.44萬種。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統計資料表明,1995年至1999年,中國外文圖書版權貿易量累計2.07萬項,1999年至2003年則達4.27萬項;2003年一年的外文版權貿易額為1.94億美元。